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想起高中时候看本地晚报的一则社会新闻:一对父子,家境不太好,而且儿子不肯好好念书。有一天其父叫儿子一起坐了辆人力三轮车,绕着我们市中心广场一圈圈转,直到喊停为止。这时父亲对儿子说:你看,不好好念书,将来就是这个(为钱干苦力的)命。

结果那个车夫大怒,与其争执,最后引来了记者和警察。具体吵什么记不清了,大意可以用《霸王别姬》台词概括:“都是下九流,谁瞧不起谁啊?”

20年过去,人力三轮早已绝迹,但这种鄙视链更加盛行了,直到这几天一部时长约11分钟的视频《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》出现。

一晚上发酵,第二天互联网上已然人尽皆知。但同时各种批评的声音也十分旺盛,大有扳倒不得翻身之势。

一边火,一边挨骂,似乎成为了近年来中国文化产品的特征。有人拿《二舅》跟《老人与海》相比——我说“产品”而不用“作品”,态度已经很明确了。

一说赞美苦难

众生皆苦,从古至今,从中到外莫不是。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也挺“庄敬自强”,但他从头到尾没说“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,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”,至于励志自强之类是他人解读的;

二说消费苦难

《老人与海》对老人的生活、心理、与他人交流都作了详细地描述,至于怎么看待他的“苦难”是读者个人的事情,而二舅只是一个无声傻笑的存在,成为任意配音任意打扮的小姑娘;

第三,扁平化苦难

也有朋友提到阶级问题,公平正义等等,首先这世界本来就没有公平,现有的公平和包容是人类进步几千年的结果,但又何其脆弱?比如乌克兰。

这是一个我们是否从对个体命运的同情扩展到对群体共情、对制度思考的延伸问题,而《二舅》自动把这些扁平化了,看完就像上面说的,感叹一下石缝草命运之多舛以及生命力之顽强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

四,虚伪。是我重点想说的。

昨天一个朋友所说的:降维俯视苦难、把无奈当作豁达。看着是感动了,完事之后发现对自己没有任何借鉴意义。

二舅是底层的不能再底层的人,大部分人都可以俯视,所以才会共情,如果换成某位世界首富突然遭遇苦难,你会真的共情么?

说到底,依然是一种鄙视链。

我说的对自己没有任何借鉴意义,在于:你不必要、也不绝不会把自己放到如此低的姿态去仰视自己现在的人生,更多的是一种看待白痴似的怜悯去看他的故事,就像感叹石头缝里长出的草,完事之后继续自己逢场作戏而且习以为常的人生。

 

我们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人生呢?

如果有一双大手,对年轻人以消费主义引诱之,对底层民众以盛世梦PUA之,对中产阶级以房产和教育困之,对无用阶级以奶头乐麻痹之,对“精英”群体以创业梦鸡血之——这就是我们的生活。

很可惜,不管有没有这双大手,这生活都是我们自己想要的。

最后抄改一下知乎某网友的“歪诗”,奉劝诸君:

愿为长安奶头乐

生于盛世强国时

Make love not war

金玉败絮两不知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陆飞

陆飞

38篇文章 27分钟前更新

媒体工作十余年,涉及国际、财经、文化等领域。 现侧重对产业和消费的分析与观察。 此外欢迎就各国历史、文化地缘、政治外交等话题进行交流。

文章